气象培训Part5 – 江淮气旋

以下内容我也理解不了,只做记录之用。

江淮气旋是影响我国中南部的重要系统,常发生于江淮流域、湖南、江西地区的春季和夏季。主要生成于江淮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般由禁止锋波动而来,也可能在槽中形成低压,也可能是冷锋进入倒槽,冷锋减弱,西南气流加强暖锋生成。他对华东地区影响之广、频率之多、时间之长是其他系统不能相比的。

江淮气旋的发生区域有:

  1. 长江中下游:据统计从宜昌到长江口是发生江淮气旋最多的区域,达到60%左右。
  2. 河南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为20%~30%。
  3. 湖南、江西地区占10%~20%。对江西福建山区的机场造成低云低能见度。冬末春初时,会使这些机场发生凝冻。春夏时的江淮气旋使景德镇、井冈山、武夷山机场发生雷雨天气。厦门、福州和浙江南部的初雷天气往往是江淮气旋造成的。

江淮气旋产生的天气背景:

  1. 两脊一大槽型:新疆西部一个强大的脊,俄朝日为一个脊,内蒙古、蒙古和贝加尔湖,华北和东北西部为一个宽广的低槽区。大槽前部的暖平流为其下游的江淮地区形成气旋造成了有利条件。此种环流只要稳定存在,就可使江淮气旋多次发生。
  2. 两槽一脊型:两槽分别位于贝加尔湖两侧,我国中部为平直的西风带,西南地区的小槽从青藏高原东移时,往往有正涡度平流配合,槽的前方就会有江淮气旋。
  3. 切变线型、辐合线型:河西走廊一个高压与太平洋高压之间有一个切变线或辐合线,易形成气旋。

江淮气旋的移动:主要由高空气流引导,湖南、江西的江淮气旋受平直西风的影响较小,它的移动存在不确定性。长江中下游的江淮气旋受槽前西南气流影响,绝大部分在江苏滨海、射阳、连云港东移入海,入海后强烈发展,因为其得到了海中的温湿气流供应。一般情况江淮气旋生成最短只用1天左右,由于后部冷空气推进快速东移。正常维持时间为3~4天,最长7天。

消亡过程:陆上江淮气旋就地消亡的例子不多。多数江淮气旋为入海后变为另一性质的气旋。

特别注意:江淮气旋会引起低云低能见度。如果气旋到达时机场为0~2度时要注意飞机积冰。特别是井冈山,当气温小于2度,适度大于85%,云量为5个,云高300米时特别注意积冰。

=======================华丽的分割线========================

以上是培训时所介绍的江淮气旋的知识。因为江淮气旋对华东的影响很大,所以需要特别注意。不过说实话,我一点都没听懂。我认为气象培训的一个失败之处是太注重理论,没有实际的例子,或者说没有“试验证明”的流程。很多时候都停留在“大致上”、“中西部”、“经常”、“一般”这些虚词上。而我关心的是“例子”,是一个实际发生过的江淮气旋,从预报它的生成直到它的消亡,一个EXAMPLE。我觉得没有实际例子是好多气象知识培训的通病。

虽然我知道这很困难,也知道我是门外汉,但我还是试着在网上寻找江淮气旋的例子。这是一个发生于2013年5月25日的一个江淮气旋,我是从网上搜索到的日期,然后从网上找来了当天的雷达图和天气图。

quanguo

长江流域的雷达图动画:

changjiang

地面图动画:

sfc

850hpa动画:

850hpa

我觉得从图上看,这个江淮气旋的形成满足两脊一大槽型的样子。逐步向东移动,从江苏连云港那入海。从雷达图上可以看到 ,影响范围的确从宜昌开始到长江入海口,并在井冈山、景德镇和武夷山区域的确造成了大雷雨。这应该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培训时能拿出这样的一个或两个例子解释以下那该是多好啊。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篇文章《一次江淮气旋暴雨过程的机制分析》,别人的专业分析。可惜我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