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案例
入口灯和末端灯
昨天普吉岛遇到以下通告:
A3370/14 VTSP E) THR MARKING RWY 09 U/S
A3369/14 VTSP E) THR LGT RWY 09/27 U/S
A3368/14 VTSP E) RWY END LGT RWY 09/27 U/S
所有跑道的入口灯和末端灯都坏了。
办公室内的所有人首先想到的是97部的咨询通告。咨询通告中有以下内容:
所以,起飞的限制已经很明确了。
然后我们大家还都在咨询通告里找落地限制的依据。但是怎么也找不到。也许是都觉得咨询通告更新得比较重要,所以我们也没想到去看看97部本身。
经过其他公司老同事的提醒,97部里是有答案的。第七节:“夜间飞行”中有对入口灯和末端灯的要求,但是恰好精密近进的那一段又被97部R2代替了。R2中的内容如下:
第六十二条第一款修改为“I类精密进近应当使用I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其中跑道灯包括跑道边灯、入口灯和跑道末端灯;II、III类精密进近应当使用II、III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跑道灯在I类精密进近灯光系统的基础上还应当增加跑道中线灯和接地带灯。
所以最后的答案是,夜间起飞落地都不可以飞。
冻雨的一个例子,以后可以做培训课件用。
26K的737-700应该叫24A
A330 EIU FAULT
今天遇到一个330航班出现EIU故障。这个故障我是第一次听说,它似乎是发动机和FADEC之间传输信息的一个部件。详细的说明见下图:
它的失效造成自动油门实效,抖振指数为XX,失去反推,机组还反映计算机中显示飞机处于单发飞行的计算状态,没有了速度和性能管理,最佳高度和最高高度都变成了单发的性能。
如果机组想知道最优高度和最高高度,可以通过QRH中的空中性能章节查表得到。但是飞行速度如何确定呢?因为飞行计划中速度是按照成本指数计算的,只提供了航路点的真空速,没有马赫数或指示空速(我觉得这是计划格式的缺陷),所以机组说不知道应该飞什么速度了。
于是乎,我找到性能值班,用软件计算了一个“Cruise at optimum speed”表格,表格提供了某个飞机重量在某个高度时最优的巡航速度(可能是MRC或LRC,我不确定)。表格中有马赫数值。但是机组却纠结于要按成本指数飞行,而我计算不出成本指数的速度。对此我只能说某机组过于矫情。
事后我想了想,如果机组硬要按成本指数飞行,也可以。拿计划上每个航路点的真空速根据环境温度计算出马赫数或指示空速。过程如下:
比如计划中某个航路点的真空速为474节,根据计划上的外界温度或机上测得的外界温度-45度,就可以计算出马赫数为0.81多一点点。这和我拿软件计算的结果也没差多少。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机组矫情。
RNAV进离场是否需要RAIM预测?
事情是酱紫的,YPAD发了一份通告,说DME坏了。航图上是这样的:
我看到“in lieu of”这句时就晕了。南半球的朋友思路果然不一样。你们知不知道中国人考个四级六级最怕什么阿?不怕单词难,最怕单词都认识,连起来却不认识的短语,这种短语的翻译还特别多。
我查了字典,“in lieu of”应该是代替的意思。我觉得这图的意思大概是居于DME和GPS的RNAV程序。现在DME坏了,应该只能用GPS了。
问题是我们在YPAD没有做RAIM预测的软件。
有一种说法是,只要是RNAV程序(非RNP)且有雷达引导,就可以不做RAIM预测。等于是管制来监控飞机的精度。但是我觉得不妥。我查了FAA的AC-90-100A和CAAC的AC-91-FS-2008-09,文中都说到了:
If TSO-C129 equipment is used to solely satisfy the RNAV requirement, GPS RAIM availability must be confirmed for the intended route of flight (route and time) using current GPS satellite information.
9.1.5 如果单独使用TSO-C129()设备满足RNAV要求,则必须使用当前的GPS卫星信息来确定拟定航路和终端区飞行的GPS RAIM可用性。
文中的TSO-C129代表Airborne Supplemental Navigation Equipment using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所以,不管是RNAV或RNP,只要是GPS单独作为导航源运行的时候,就需要RAIM预测。
A330 MEL 32-42-05A 轮速计
香港到底是不是强制RNP?
根据《关于做好在香港飞行情报区实施Basic-RNP1、RNP4和ADS-B补充运行合格审定工作的通知》的要求,香港不再接受非RNP的飞行计划,所有传统程序的STAR都已经删除。
但是我们有同事问了香港塔台,对方说可以使用传统程序。我们当天需要用一架老757飞香港,因为这架757没有GPS,所以无RNP能力。我当时很疑惑,如果只有RNP航图,那么传统STAR时用哪张航图呢?
原来在RNP的航路下面有NON-RNP1的程序,见下图:
在航图最下方有航路说明:
对于这种在RNAV航图里加一句NON-RNP1的航路的情况,到底是可以按非RNP条件放行的程序呢?还是指在空中失去RNP1能力的备用程序呢?
密码保护:锦州天气和CDFA
做了20遍的飞行计划,超强台风
儿子现在活蹦乱跳的,什么东西都要拿出来玩,让我最近没空静下来写东西。现在补上。
记录一下遇到的超强台风,从菲律宾中部穿过。影响到浦东至墨尔本的航路。为了评估台风的影响,我询问了前一个航班的机组天气情况。最终决定晚上的航班绕飞。马尼拉西边的航路改为穿过马尼拉,向东绕行的距离其实不远。见下图
期间因为高度层没搞定,软件自动找的高度层都是错的。根据航图,在马尼拉北部有高度层限制,菲律宾南部又变成了双数高度层。航路变得曲折,高度层变化太多。
“341 DOTMI 360 MONTA 350 NOMAN 330 AVMUP 350 MIA 330 MASAG 370 DAO 360 GSA 370 PEDNO 360 BONDA 370”
最后我也懒得调整了。直接发送,管制那边也没有不接受。
又发觉RPVM关闭了。直接用RPLL和YPDN做ETOPS。直到最后放行,我一共做了20遍计划。
最后,最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我在微信上吐了一下苦水,被微信上一位经验老道的机长看到了,他打我手机,跟我说,航路上的台风不怕,其实不用改航路,能飞越的。
囧囧囧囧囧。好吧,呼吁赶紧组织签派员国际航线实习。
计算机飞行计划 VS FMC part2
第二个例子是计算预计落地省油和落地重量。某日,一个738飞的长航线,飞机计划制作得落地重量刚好等于最大落地重量。但是机组说,CDU上显示的落地剩油比飞行计划上多了1吨多,造成落地重量超重。机组称已经正确输入了成本指数、风温数据和航路高度。
本来落地剩油多不是什么大问题,可以在目的地或者航路上多耗点油。但是不巧,目的地在计划落地1小时内会关闭。当时距离起飞只有10分钟左右了,如果选择抽油,那么起飞会延误,目的地将关闭。如果正常起飞,万一落地超重等待耗油,目的地机场也将关闭。
对于燃油差异的原因,我没有很明确的答案,但是性能值班很肯定地告诉我,FMC在计算预计油量的时候,不考虑飞机性能的衰减。但是飞行计划中是考虑的。可能就是这个原因,造成了CDU上的预计落地油量比计划上的多1吨。
FMC在计算时是否考虑性能衰减?对于这个航班的情况,我更相信飞行计划。
以上的两个例子都说明了FMC和飞行计划之间的差异。在一般的情况下不会有大问题,但是在极端情况下却会让飞行员和签派员之间产生疑惑或争执。我在网上也没有找到官方的回答。如果有朋友知道官方的答案请告诉我。
计算机飞行计划 VS FMC part1
屁股决定脑袋。飞行员和签派员都有一个用来计算油量和编制飞行计划的工具。签派员用的是计算机飞行计划,飞行员用的是CDU里的FMC。有时双方都觉得自己的软件计算比较准。
第一个例子是选择飞行高度层的问题:某日某个A330机组卫星电话来说飞行计划上的FL380飞不上去,CDU上显示的最大高度是FL380,最优高度是FL360。所以说计算机飞行计划有问题。
我手上没有飞行计划软件的详细计算方法,但是我身为签派,我自然坚持飞行计划是对的。FL380应该是一个最优高度层。
事件过后我找了一下飞行手册。研究一下机载设备是如何计算最大高度和最优高度的。
CDU上的最大高度考虑的因素:
对比性能数据里的最大高度考虑因素:
上文中已经明确说明了性能数据里的最大高度和CDU上的REC MAX不同,而且考虑因素更少。所以,CDU上的最大高度更有说服力。但是签派员又不能每次都去询问机组CDU上的最大高度再做计划。这是一个问题。
另一方面,关于最优高度,如果机组抱怨CDU上的最优高度不正确的话,很可能是因为机组没有输入完整的风温数据造成的。
最佳飞行高度层的计算考虑了在不同高度上作的风输入。签派员只要证实飞行计划上的风温预测没问题,那么飞行计划上的最优高度层应该是正确的。
就为了那么点备份油
前几天我和一个机组通电话,机长问我为什么计划中只加3T备份油,而不是加4T备份油。他认为签派员加备份油“纸上谈兵”,不了解实际情况,没考虑台风影响。开始的部分通话内容语气有些不愉快。我把我的理由都说明清楚。之后的沟通还算顺利,从机长语气上可以感觉得出。最终我应机长要求把备份油增加到6T。
最终的飞行路线和我预想的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是飞行路线的确在南海上向西偏了(见下图),东海上的台风没有对航线有什么影响。
不同点是机组在南海上保持FL390,也许这是一个更经济的高度,也许是机组为了躲避航路天气不得不爬高,我的计划做的太低了。
=============================================================
让我们来聊聊公司备份油吧,因为各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公司备份油政策,所以跨公司讨论这个话题是没有意义的,甚至同公司不同航班的备份油情况也不同。我只想以这个航班为例子讨论一下这个航线的备份油情况:
我收集了最近这个航线的落地剩油情况,一共108个数据,数据量不是很多,我还会继续收集数据。
这张图是实际落地剩油量(KG),横轴是油量,纵轴是次数,右边的表格里有平均值和极值:
这张是飞行计划的落地剩油量(KG):
那么“实际”减去“计划”,两者的差是多少呢?
可见实际落地剩油比计划落地剩油平均多了1.1吨,最多的一次多了2.4T,最少的一次少了1.9T。
计划和实际情况是有误差的。如果一个飞行计划是正确的,那么实际和计划之差的平均数应该是零,而公司备份油可以用来“抹平” 油量少的情况。
先不谈平均值是不是等于零,就以这条航线的情况来看,落地剩油少于计划3T的情况出现的概率是多少呢?换句话说,落地时,能把3T公司备份油都用光的情况概率是多少呢?
以下是我根据油量之差,计算的概率分布图(正态分布):
结果:预测落地剩油小于 -3000KG的概率为:0.000000047。就是0.47*10的-7次方。大约飞行21298609个航班会出现一次。
看看ICAO Doc 9976 Flight Planning and Fuel Management Manual中对可能性的描述:
10的-7次方已经到了”Imporbable,不太可能出现“的情况。
===============================================================
飞行不是概率,所以以上这个例子不是想证明加多少备份油合适。我只想说公司目前没有一个加多少备份油合适的计算方法或规定,对于放行时加多加少,机组和签派应该在一个平和的语境中讨论,双方有理有据。机组在可以报告具体在哪个航路点油量会偏少,在哪个飞行环节油量偏少。对签派做计划会有帮助,也对其他飞行员有帮助。
767的备用EEC性能调整
330一台发动机滑油消耗异常
氧气压力和氧气瓶
某天早晨在外站过夜后的飞机机组报告说氧气压力有些不足,问是否满足放行标准。机务先是说满足标准,并给我拿出了MEL中附在某个故障后的氧气压力表格。后来机组电话里说要看到放行依据,我说MEL中的表格有,但是机组认为正常放行不该看MEL。无奈,我拿出FPPM中的机组氧气压力表。但是我发现FPPM中有两种不同的氧气瓶,一种是“76 立方英尺氧气瓶”,另一种是“114/115 立方英尺氧气瓶”。而MEL中只有“114/115 立方英尺氧气瓶”的压力表格。
我对此很疑惑,为什么MEL中只有一张表格呢?而且我检查了DDG中并没有这样的表格,应该是机务在翻译的时候自己加进去的。难道我公司所有的飞机都是114/115类型的?总之,我觉得这是一个隐患。
这个事情还带给我一个经验:单凭氧气压力达到要求还不够,还要确保氧气瓶不再漏气,特别是针对过夜的飞机。可以检查一下前一晚的氧气压力值,或几个小时前的压力值,看看是否一直在漏气。
是否每个天气原因的备降都可以避免?
今天上午的两个武汉航班很有趣。早晨预报武汉将雷雨,气象预报员说11点后雷雨可以过去。第一个航班原本8点左右起飞,被签派主动延误至9点之后起飞,以控制11点后落地。第二个航班原本的起飞时间就是9点15分,已经满足11点后落地的要求,因此没有延误。
最早的一份雷达拼图是8点的,由于没有得到更早的雷达图,所以我不知道早晨6点放行时的回波是什么样子,但是从8点的图上看,回波的前缘已经到达武汉,武汉已经TSRA,签派做出延误最早航班的决定肯定没有错。
然后,武汉从0800开始持续了将近5小时的中雷雨。
METAR ZHHH 220000Z 10003MPS 060V120 2800 TSRA BR FEW033CB 11/08 Q1016 NOSIG=
METAR ZHHH 220100Z 02002MPS 340V060 1500 TSRA BR FEW006 FEW033CB 10/08 Q1017 BECMG TL0210 TSRA=
METAR ZHHH 220200Z 08003MPS 1200 R04/1400U TSRA BR SCT004 FEW033CB 10/09 Q1016 BECMG TL0310 1600 TSRA=
METAR ZHHH 220230Z 10004MPS 1100 R04/1200D TSRA BR SCT007 FEW033CB 10/08 Q1015 BECMG TL0310 1600 TSRA=
METAR ZHHH 220300Z 13003MPS 070V160 1100 R04/1600U TSRA BR SCT006 FEW033CB 10/09 Q1015 BECMG TL0450 1600 NSW=
METAR ZHHH 220330Z 02002MPS 310V110 1100 R04/1200D TSRA BR SCT006 FEW033CB 10/09 Q1015 BECMG TL0450 1600 NSW=
METAR ZHHH 220400Z VRB01MPS 1100 R04/1600N TSRA BR SCT006 SCT030CB 10/09 Q1015 BECMG TL0540 1600 NSW=
METAR ZHHH 220430Z 10003MPS 1100 R04/1400N TSRA BR SCT006 FEW030CB 10/09 Q1014 NOSIG=
METAR ZHHH 220500Z 12003MPS 090V160 1100 R04/1600U TSRA BR SCT006 FEW030CB 10/09 Q1014 BECMG TL0550 1600 NSW SCT007 OVC040=
METAR ZHHH 220530Z 14004MPS 090V160 1500 RA BR SCT006 11/09 Q1013 RETSRA NOSIG=
下面是计划落地时间段内的SIGMET,信息之粗略,对放行和监控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ZHWH SIGMET 1 VALID 220320/220720 ZHHH- ZHWH WUHAN FIR EMBD TS FCST N OF N28 TOP FL300 MOV E 20KMH NC
在此过程中,没有被签派控制的航班在0945起飞,1121正常落地。被签派延误的航班在1008起飞,最终因为雷雨备降了。两个相差20分钟的航班会有不同的结局,可见雷雨天气的复杂。
事后,我问了正常落地的那个机长。机长报告说在IKUBA之后就开始绕飞,高度层7800,向南偏40至50海里,然后右转过浠水,然后260度航向,04号落地。在下降到3600米时还有降雨,但落地时机场天气还是不错的。那个备降的机长报告在五边上有雷暴,所以备降了。其他信息没有再详细问。
下图是我根据飞行计划推算的航班过IKUBA时的雷达图
下图是正常航班落地时的雷达图
===================================================
问题:早晨的签派决策是否正确?
我觉得是正确的。在利用了所有的气象产品和信息后做出11点后到达的决定,肯定比9点半到达更安全。除非有一种更精确的气象产品可以准确预测雷雨结束的时间。
问题:雷达图真的对放行、监控有用吗?
我觉得有用,但是作用有限。因为雷达图滞后30分钟,而且并不精确,没有3维信息。它可以用来判断大尺度区域中影响发生结束的大概时间,但是不足以用来判断某地是否可以落地。
问题:签派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觉得目前没有,除非有一种更精确、更及时的气象产品。
问题:签派是否应该因为此类航班备降或主动的延误,而影响收入?
不应该!主动的延误的决策没错,放行前签派已用尽所有手段。
=================================================
最终还是那句话:“用准点率来考核签派的贡献,是一种脑残的制度。这种制度应该被坚决抵制。”
谁的责任?
某航班由于天气原因两次备降,但是从报文上看,除了雷雨,所有要素都符合放行标准。以下是当天的所有报文,按时间排序。10点至11点之间的第一次备降是由于雷雨,15点至16点之间的第二次备降是因为5边上正好有低云。
请注意蓝色的TAF,似乎始终没能准确预报。
第一次6点50分的预报说11点至13点有短时雷雨,但实际是雷雨从7点26分就开始持续到10点。
第二次9点50分的预报说主体小阵雨,12点至13点后能见度2公里。但实际是12点后能见度持续只有800米,且有低云和雾。
第三次12点40分的预报说主体2公里,短时900米有雾。但实际是能见度800米和低云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6点。
第四次14点25分的预报终于屈服了,主体800米有雾,17点至18点之后转好到2公里。
第五次15点37分的预报坚持了17点至18点转好到2公里的预期。
终于从16点20分开始能见度上升,但是17点直接飙升到9999。
大家不要怪气象员预报的不准,气象员也有说不出的苦。也许是当地地形复杂,气象条件变化太快;也许是雷雨天气难以捉摸;也许那天的确是一个极端的特例。
TAF ZXXX 242250Z 250009 04005MPS 3000 -SHRA BR FEW030CB OVC050 TEMPO 0305 -TSRA BR=
METAR ZXXX 242300Z 05004MPS CAVOK 14/08 Q1008 NOSIG=
SPECI ZXXX 242326Z 05003MPS 010V070 9999 -TSRA FEW050CB 14/08 Q1008 NOSIG=
METAR ZXXX 250000Z 03004MPS 9999 -TSRA FEW043CB OVC050 13/08 Q1009 NOSIG=
METAR COR ZXXX 250100Z 03004MPS 3000 -TSRA BR FEW030CB OVC033 12/09 Q1010 NOSIG=
TAF ZXXX 250150Z 250312 04004MPS 1000 -SHRA BR FEW004 FEW030CB OVC040 BECMG 0405 2000 BR=
METAR ZXXX 250200Z 05004MPS 1000 -TSRA BR FEW002 FEW040CB OVC040 11/10 Q1011 NOSIG=
METAR ZXXX 250300Z 03005MPS 360V070 1000 -SHRA BR FEW002 FEW040CB OVC040 11/10 Q1010 RETS NOSIG=
METAR ZXXX 250400Z 04005MPS 0800 -SHRA FG FEW002 FEW040CB OVC040 11/10 Q1010 NOSIG=
TAF ZXXX 250440Z 250615 04005MPS 2000 BR FEW005 TEMPO 0607 0900 -SHRA FG FEW004 FEW030CB
METAR ZXXX 250500Z 05005MPS 020V090 0800 -TSRA FG FEW002 FEW040CB OVC040 11/11 Q1009 NOSIG=
SPECI ZXXX 250527Z 04004MPS 0800 -SHRA FG FEW002 FEW040CB OVC040 11/11 Q1009 RETS NOSIG=
METAR ZXXX 250600Z 04004MPS 360V070 0800 -SHRA FG FEW002 FEW040CB OVC040 11/10 Q1009 RETS NOSIG=
TAF AMD ZXXX 250625Z 250615 04005MPS 0800 -SHRA FG FEW004 FEW030CB OVC040 BECMG 0910 2000 -RA BR=
METAR ZXXX 250700Z 03004MPS 010V080 0800 -RA FG FEW002 OVC040 11/10 Q1008 NOSIG=
TAF ZXXX 250737Z 250918 04005MPS 1000 -SHRA BR FEW004 FEW030CB OVC050 BECMG 0910 2000 -RA BR FEW007=
METAR ZXXX 250800Z 04004MPS 010V070 1000 -RA BR FEW002 OVC040 10/10 Q1008 NOSIG=
SPECI ZXXX 250830Z 04004MPS 1600 -RA BR FEW002 OVC040 10/10 Q1008 NOSIG=
METAR ZXXX 250900Z 04003MPS 360V060 9999 -RA FEW004 OVC040 10/10 Q1009 NOSIG=
METAR ZXXX 251000Z 06003MPS 9999 -RA FEW004 OVC050 10/10 Q1008 NOSIG=
TAF ZXXX 251045Z 251221 03003MPS 9999 OVC050=
METAR ZXXX 251100Z 03003MPS 9999 -RA FEW004 OVC050 10/10 Q1010 NOSIG=
METAR ZXXX 251200Z 05003MPS 010V070 9999 OVC040 10/09 Q1011 NOSIG=
番茄炒蛋的天气
某日早晨7点放行时,福州持续小雷雨,天气如下:
METAR ZSFZ 232200Z 32002MPS 2000 -TSRA BR BKN004 BKN020 FEW020CB 14/13 Q1011 BECMG TL2330 -SHRA=
METAR ZSFZ 232300Z 29002MPS 220V340 2000 -TSRA BR BKN004 BKN030 FEW033CB 14/13 Q1013 BECMG TL0030 BKN005 BKN030=
TAF ZSFZ 232238Z 240009 01003MPS 2000 -RA BR SCT005 BKN020 BECMG 0304 04008MPS 4000 -RA BR TEMPO 0004 1200 -TSRA BR BKN004 OVC010 FEW020CB=
预报中只有TEMPO 0004 -TSRA。航班预计9点前到达,此报文虽然可以符合法规要求,但对于放行决策来说没什么可参考的。此时雷达图为:
可见此时福州已在回波后,回波向东北面移动。左下的龙岩位置还有新一波雷雨。我希望航班能在这两波雷雨中间落地,但不确定后一个雷雨到达的时间。我询问福州气象台后得知后续雷雨可能9点到达。于是电话告知机组,希望其能尽早起飞,预计在8点45前落地。
因为我气象知识有限,所以对雷雨移动方向和速度仅限于“毛估估”。虽然是“毛估估”,但是放行前一定要看雷达图,我对某些同事只看TAF就放行的做法不理解。了解雷雨的位置不但对放行成功率有帮助,而且也是选择备降场的考虑因素。
下图是8点10分和8点50分的回波图,东北面的回波已经消散了,西南面的回波还没有到。这和气象台的判断不同,可见气象台预报的很保守。我们的航班提前10几分钟关门推出,8点50分左右落地福州。
虽然这次航班落地了,但是雷雨天的放行过程仍然有“赌博”成分,如同贝克汉姆身上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一是因为本人气象知识不足;二是直观的气象产品少;三是雷达图更新时间慢,有时会延时1小时;四是缺少ATC和空中机组的实时反馈。如果能改善以上几点,再大的番茄炒蛋我也不怕。
磁差
实况和预报中的风向是基于真北,航图中的跑到方向是基于磁北。由于在中国,磁差一般都不大,所以我很少考虑磁差的影响。
但是某天遇到一个鸡西航班。鸡西机场的磁差达到10.3W度,跑道方向为120度。当时的实况和预报为:
METAR ZYJX 171100Z 06006MPS 2000 -SN BR FEW013 OVC033 M12/M14 Q1010 =
TAF ZYJX 171004Z 171221 08008G13MPS 1500 -SN BR BKN023 TEMPO 1216 0700 SHSN OVC020 =
我意识到磁差较大,而且可能出现污染跑道情况。机型的污染跑道侧风落地标准只有15节。
因为平时不用换算磁差,所以当时我想不起磁差的换算公式。今天来补上这课:
磁差“西”为“负”,“东”为“正”。从真北换算至磁北。也就是说从“风向”换算至“跑道”。
所以,根据当天预报,基于磁北的风向为: 80度 + 10度 = 90度。
和跑道的夹角为: 120度 – 90度 = 30度。换算出来的正侧风平均风速10节。
虽然侧风不超,但最后航班取消,因为能见度不够。以后东北区域的航班要多加注意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