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去VDPP的航班备降去了,液压油漏光了,早上听广播说什么发动机故障、迫降什么,吓死我了。
一架738起飞后,货舱灭火瓶释放了,回程就不能在货舱装货。
一架737的两个中央燃油泵不工作,考虑经停一站加油。
另外因为北方大雪,一架738被困在长春。以及我的一架737在青岛,取消了中间的一段延吉
总共今天:767×1(维修),738×3,737×2
作者归档:applepie
休假+培训
从10月28日就开始休假了,所以最近一直没有更新过东西。这次休假去了一次三亚,五天四晚,两个人估计一共用掉了9K-1W。回来看看银行卡里的钱少了好多,看来之后的几个月要省吃俭用了。
在三亚宾馆里的时候,接到领导指示,安排我去珠海培训738模拟器,模拟器不是全动的,只是很多的触摸屏组合成的机舱,所有的按钮都可以按,加上一个MCP板和两个CDU是真家伙。总体感觉和加强型的FSX一样,只是驾驶舱看不到外面的景物,模拟器是纯2D的。没有操纵杆,起飞的时候只要一推油门就走了,落地也只能用2套自动驾驶的自动落地。住在珠海的时间是很无聊的,因为出来的时候太急了,没有带港澳通行证,所以澳门去不了了。5天的时间只好在宾馆里看电视、吃饭、睡觉、玩PSP,还好那几天有网球大师杯赛可以解闷。
11月15号从广州回上海,我在白云机场闲逛,碰巧遇到以前一起工作的商调“老严”,他现在是广州站的站长。我叫他的时候,估计他已经记不得我的名字了,不过他记得和我一起培训的GD。老严遇到我们很热情,把我们两人安排到头等舱去。我们和老严聊了一会,他现在瘦了,头发也比以前白,看来站长不好当啊。
享受完头等舱,飞机落地虹桥。我觉得上海好阴冷~~~。
现在经济危机,很多外企的人担心被裁员。而我因为这次培训,必须再和公司签协议,估计合同期又延长了几年,汗,国有企业就是这样。
心脏跳的不规律
从昨天晚上10左右开始,觉得心脏跳的不规律,每隔30秒就觉得多跳一次或者少跳一次。本来以为是上班的时候肚子饿引起的,但是现在吃过午饭了,还是觉得不舒服。
一类盲降RVR800和RVR550的区别
标准一类盲降的标准就是800(2400ft),那么为什么会有RVR550(1800ft)的概念呢?
FAA的Order 8400.13C(Procedures for Category I Approach Operations at 1800 RVR)中: (7)-:c.Requirements-:5.Instrument Approach Procedure-:(b)写道:Aircraft equipped with an operable FD, or AP with an approach coupler, or HUD which is certified for operation to a minimum of 200 feet HAT are eligible for this operation.
因此1800ft的一类标准和2400ft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在国内的97部中也有相同内容:
第四十四条 I类精密进近使用的跑道视程(RVR)最低标准小于800米时, 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一)机载设备相当于Ⅱ类运行的设备(低高度的无线电高度表和自动油门除外)和得到I类运行的适航保证;。。。。。。。。。。
91部中要求的II类运行设备中写道:一套由自动进近耦合器或飞行指引系统组成的飞行控制引导系统。。。。自动进近耦合器应当提供至少相对于 ILS 航向道的自动方向操纵。
但问题是:MEL中对于AP全不工作的限制只有“不执行II类ILS进近”。就是不正确的了。
AP不工作的时候,应该是不能执行550m的一类盲降,只能执行800米的标准。
终于知道和ATC协调是多么的难
我知道今天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神七要发射了,航天员要出舱。但对于每一个在地上的老百姓来说,今天还是普通的一天。
早上接班时,2577滑回了。我上次下班时就有一个滑回交给下一个班,今天被我碰上了。出来混是要还的。2577的自动增压系统故障是老毛病了,上周也被我碰到过一次。今天机务说按MEL走,一套故障,还有自动的另一套,没问题。第二次滑出起飞后,空中报告两套自动增压系统都坏了,只能用人工方式。去程是没问题了,但是回程安MEL双自动增压不工作的条款放行的话,就要求载客在10000ft一下飞行了。
没办法,只能开始漫长的ATC协调。
我拿出航图,检查回程的航路是否允许10000一下飞行,济南回上海最高度网格高度也就1000多米,选择2700的飞行高度层是没问题的。从航图上找到经过的管制区,一个个的打电话,申请2700这个高度。我依次打了:总局总调,济南站调,济南区调,上海区调。其中,总局总调表态只要地方管制部门同意我就同意。其余几个部门都同意了,而且济南区调和上海区调都说他们本身没有问题,而且帮忙也询问了军方表示同意。正当我打算给总局总调报告地方上都同意的时候,上海的管调来电话了,说是不同意,说军方有活动,而且说是总局总调的人说不同意的。我就纳闷了,我打给总局问,接电话的人口气粗暴,说我跟他协调的时候没有说过要2700这个高度,他只同意了飞机回来,但没有同意这么低的高度。我靠,我一个正班航班正常高度回来还用的着给你总局申请啊,找你总局当然是要低高度罗,我怎么会没说过2700这个高度呢。
晚上回到家,神七发射成功了。听说去太原的航班返航了,因为济南以外的地方都禁航,半个中国不能飞了。
防滞刹车不工作时不能使用自动刹车
早上2913起飞后报告,客舱增压系统故障了,自动跳到备用方式去了,QRH上没有要求操作的项目。737的客舱增压有两套自动系统,两套都可以独立工作,如果都坏了,就要用人工方式控制外流活门的位置。之后的航段都按照MEL:21-15 自动增压系统放行,只要人工方式保证可用就行了。
下午一架767的防滞在空中出现了故障,机务瞎说防滞坏了可以用自动刹车的,后来我们查了AFM:防滞刹车不工作时不能使用自动刹车。
第一个ETOPS计划
月底就要开塞班岛航线了,今天上班时被要求练习ETOPS操作程序。所以就做了我的第一个ETOPS计划。
不要小看它。。。这一个计划就要被收费50块钱~~~它算是一个身价比较高的txt文件了。
(zt)关于计算机编程的21条“规律”
每个有经验的程序员都知道,在软件开发中存在着一些规律。但是,破坏了这些规律并不会得到惩罚,相反会有些许奖励。
1. 任何一个程序一旦发布就意味着它已经过时了。
2. 让需求根据程序调整往往要比让程序根据需求调整来得容易。
3. 如果一个程序是有用的,那它必将被改变。
4. 如果一个程序是无用的,那它必须被注释。
5. 在任何一个程序里只有10%的代码会被执行。
6. 软件会无限扩张以占用所有的系统资源。
7. 任何有价值的程序都会包含至少一个错误。
8. 一个演示版的程序完美无瑕的几率和关注它的人数成反比,最终要花费的金钱的数量是原数量的平方。
9. 一个程序的致命错误要到其发布至少半年后才会被发现。
10. 不可检测的错误是无穷无尽的,并以各种形式存在;相反,可检测的错误从理论上讲是有限的。
11. 随着时间的推移,修正某个错误所需花费的精力会成指数级增加。
12. 程序的复杂度会一直增长,直到超出维护它的程序员的能力为止。
13. 一段你自己写的代码如果几个月不曾看过,那很有可能其他人也会写出相同的代码。
14. 在每个小程序里都会有一大段代码想要破壳而出。
15. 你越快开始编写代码,就会需要越长的时间。
16. 一个项目如果没有精心策划,那将需要比预期多出两倍的时间来完成它;相反的,如果项目是精心策划过的,就只需要多出一倍的时间。
17. 向一个落后于进度的项目添加程序员只会让项目更加落后于进度。
18. 一个程序的完成程度总在90%到95%之间。
19. 如果你让一团糟糕的代码自动化,那你就会得到一团自动化的糟糕的代码。
20. 建立一个连傻瓜都会使用的程序,而只有一个傻瓜才想要去使用它。
21. 用户直到他们使用了一个程序之后才知道他们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738和757的发动机防冰
两种飞机的发动机防冰是不同的,738是在发动机引气之前的管道,所以发动机引气关断对发动机防冰没有影响.但是757/767却有影响.
唉…我机型都白学了…
飞行员与签派共同放行
今天第一天单干,上午的时候我比较霉,调的航班都是757、767的。一架737也出老毛病了,前缘缝翼指示故障,按照MEL27-4(2)要求在20,000英尺和20000英尺以下最大速度被限止为300KIAS,或20000英尺以上为0.65马赫。第一次遇到这样的要求。机组反应这样的速度很难保持,并且有四个航段。最后我们考虑就取消了。
下午的时候,比我更霉的人出现了。驰哥的一个航班因为天气原因取消,本来以为很太平的,没想到这个航班上有一个某某要客。通过种种关系,要求这个航班执行。要求改天气~要求开机场~等等。唉~~~虽然我不是当事人,但是我心里已经觉得很不爽了,总觉得有人在拿签派这工作开玩笑。也许领导也有领导的难处。
看来以后法律需要修改一下:飞行、签派和相关领导共同放行。
顺便小小庆祝一下自己的第一个计划
dBZ
from wikipedia:
dBZ stands for decibels of Z. It is a meteorological measure of equivalent reflectivity (Z) of a radar signal reflected off a remote object.[1] The reference level for Z is 1 mm6 m-3, which is equal to 1 μm3. It is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drops per unit volume and the sixth power of drop diameter.
Reflectivity of a cloud is dependent on the number and type of hydrometeors, which includes rain, snow, and hail, and the hydrometeors size. A large number of small hydrometeors will reflect the same as one large hydrometeor. The signal returned to the radar will be equivalent in both situations so a group of small hydrometeors is virtually indistinguishable from one large hydrometeor on the resulting radar image.
A meteorologist can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ne large hydrometeor and a group of small hydrometeors as well as the type of hydrometeor through knowledge of local weather condition contexts.
好公司 or 好工作
在一个好公司,干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还是在一个差公司干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
这个问题很多年前就被问到过,形如:
考一个牛逼大学的无聊专业,还是考一个无聊大学的牛逼专业?
现在想想,还是牛逼专业有用,因为我不准备读博士硕士什么的,我只要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
最近在做的事情有很多:
0:看奥运比赛
1:重拾编程,VC,写一个文件同步器
2:看民航组织附件,一共18个,比较无聊。
3:757手册的复习。
4:筹钱准备买个单反,佳能EOS1000D。目前觉得一个单反和一辆1.6的polo是一个签派员的基本装备。
ps: 风挡雨刷不工作,在机场5海里内有降雨的,不能放行。
一个刹车失效的性能减载详细版
最简单的修正 ,QRH中的表述:
减载4000lb,并对V1 VR V2最修正。这样的减载只是调整了由于刹车不工作,造成的加速停止方面的性能要求。
稍微复杂一点,MEL中的表述为:
2.断开刹车管路:
A:起飞后,应让起落架保持在放下位置至少两分钟,以便起落架收上前使机轮停转。
B:1)从爬升限制重量中减去下列数值:
襟翼5 14200kg 31200lb
襟翼15 11200kg 24600lb
襟翼20 8100kg 17900lb
2)从越障爬升限制重量中减去下列数字:
襟翼5 15600kg 34300lb
襟翼15 12400kg 27400lb
襟翼20 9300kg 20400lb
问题是,起飞性能手册中的数据可不可以使用?MEL要求起飞后放轮2分钟,因此需要延长二阶段飞行。但是起飞性能手册中的数据不一定是延长二阶段的,而是延长二阶段和非延长二阶段数据中取大值。
因此:机场周围没有重要障碍物时,使用起飞性能手册中的数据问题也不大。
根据当时沈阳的情况,200度5米秒的风,温度30度,襟翼5,查起飞性能手册:
爬升限制253800lb – 31200lb = 222600lb
障碍物限制243100lb – 34300lb = 208800lb
飞行计划中的 195232lb ,没问题
最复杂的方法,需要性能室帮忙计算延长二阶段的起飞数据,用此数据作为MEL修正的基础:
以沈阳静风,24号跑道,30度,襟翼5 计算延长二阶段的数据为:
爬升限制115100kg – 14200kg = 100900kg = 222446lb
障碍物限制109300kg – 15600kg = 93700kg = 206573lb
飞行计划中的 195232lb ,没问题
补充:一个刹车失效,不能使用改进爬升。
开始做757席位了,再见了CRJ
少了CRJ果然轻松很多,不过每天的计划也蛮多的。
太原不接受757的备降。
晚上成都返航了,大片的雷雨管制不让过。12点多准备再走,备降场都选不到,贵阳关闭,武汉没机位,昆明还剩下一个位子,而且不是757的。只有桂林了,打电话去问有没有机位的时候,站调很爽气的回答我有机位,可以备降。计划做好后,再打电话问站调的时候,又改口说不一定了,这不是玩人嘛~~~
FSX郑州20080714
开着DC3从合肥去郑州,开始的时候天气良好,过了周口就开始下雨。到郑州机场上空时雨不下了,但是能见度很低,DC3没法用ILS,只好用12号跑道的 VOR。DC3连DME都没有,我沿着120度的航迹飞行,保持在最低下降高度上,寻找机场的灯光,完全不知道自己飞在什么位置。最后终于在2点钟方向看 到了近进灯光。实况报上显示当时郑州RVR1200米,其实不能用VOR/DME近进。
CRJ在郑州没氧气了~~~囧
我席位上的CRJ在郑州,报告机组氧气不足。从机组使用手册上来看,如果改为两人制机组这点氧气压力就可以继续飞行,可惜这套机组必须是三人制的。第一套解决方案就此枪毙。
第二套方法是让机务运氧气瓶去郑州,氧气瓶不能空运,也不能用火车运,只能用危险品的卡车运。这运过去要多久啊~~~
第三套方案,让飞机在低高度上飞回来。121.329和121.333中对于10000英尺一下、3000米以下的飞行没有氧气设备的要求。也就是说,如果一直在2700这个高度层上飞回虹桥,即使没有氧气也可以。
1,从航图上检测航路上的最低安全高度,最高的地方出现在合肥附近,1080米,向南偏就会遇到2400米的黄山。
2,给郑州,武汉,合肥的管制部门打招呼,再和总局总调打招呼,都没问题。
3,制作飞行计划,35个人,备降场选合肥,南京杭州上海都有些孤立镶嵌的CB。
4,把计划天气云图传真给郑州,机组同意进场。
当我们都认为没问题的时候,没想到机务出来说话了。机务认为MEL上没有说过低氧气压力可以放行,机务没有放行的依据。机务不签字。平时,都是机务和签派愿意放行,而机组不飞。今天倒是机组和签派都同意了,机务不愿意放了。
就这样和机务领导协调来协调去,将近两个小时,最后机务领导一句话,可以放了。然后机组又不开心了,说:机务放行的依据在哪里?为什么领导一句话就可以放行了?晚上有CB,我没有信心执行这个航班了。
囧~~~每次被”三夹板“的总是签派。大家都别闹了,机组也超时了,回宾馆吧。机务慢慢运氧气瓶吧。十一点了,我想去食堂吃面,大家洗洗早点睡吧。
虹桥上班第一天
虹桥好热阿,浦东用的是中央空调,所以经常是太冷.虹桥不但气温就比浦东高3度,而且用的是柜式空调.
第二个感觉就是回家好早啊…7点不到就出门了.开车的话7点15就能到家了~
TCAS坏了怎么办?9181在空中说TCAS时好时坏。后和ZBAA的总局总调协调后,可以飞,但是要在RVSM空域外飞行,而且要和沿路的管制部门一个个的打招呼。9181落地后说TCAS完全坏了。那就别飞了。
天助我也,平安的24小时
上24小时的班总是担心航班不正常,因为晚上还是你上班,脱不了身。但是今天的航班都满正常的,没有雷雨,飞机没坏,机组没闹。
晚上的黄山最有意思,因为盲降不工作,只能用VORDME,当时实况看2800米正好,机组也答应走,飞机起飞后,下一个整点的实况报只有1000米了。距离飞机落地只有15分钟。我准备打电话给气象台时,出了一个半点的特选报,3000米勒,哈哈,真是天助我也。打电话给黄山气象台,对方用山东口音回答到:“对,我知道你们飞机快到了,你们不是要2800以上吗?所以我就报了一个3000”。
原来不是“天助”,是“人助”。
飞机的挡风玻璃漏水
机组问:飞机的挡风玻璃漏水怎么办?
机务答:用胶带糊上!
飞机起飞后,
机组问:挡风玻璃上的胶带被吹掉一半了,怎么办?
机务答:到三亚后,让那边的机务再给你贴一张….
回家路上,我想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关心两件事情:
1,飞行时是否漏水、漏风?
2,机舱压力是否正常?
可惜没有人告诉我这类事情的正确处理办法。
中国RNAV航路较少的一个可能原因
今天收到日本发来得通告,看了最后一页,我感动了:
(OE009/08 NOTAMN
A)GNRL B)WIE C)UFN
E) /// COMPANY NOTAM ///
*** P-RNAV,RNAV1 SID/STAR ***
B744 CAN USE P-RNAV OR RNAV1 SID/STAR
AT ALL AIRPORT IN JEPPESEN PAGE OF NCA AIRWAY MANUAL.
PR OF CHINA EXPT HKG NOT USUABLE DUE TO NOT BASED ON WGS84)
前几天在摆弄GoogleEarth的时候,我总是奇怪,为什么我把航路点的坐标输入到GoogleEarth里时,总是会和航图上有一定的偏差。后来发现,原来中国航图中使用的是“度分秒”的坐标系,而GPS系统使用的是十进制的坐标系统,称为WGS84。GoogleEarth也是沿用这个标准。